读后感 | 金融与好的社会

本学期我阅读的第二部书,是罗伯特希勒的《金融与好的社会》。有人如是说:总的来说,这本书似乎是对于某一终极问题或命题——“这个世界会好吗”——的另一种回答或者是“金融版”回答。梁漱溟先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爱因斯坦的《人类的未来会好吗》都尝试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是文化的角度、一个是科学的视角,本书则是以金融为出发点和方法论。

幼年时代起,我便对世界的运行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好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现代社会的几大支柱是如何构建的?翻开书页,一段话引入眼帘:“金融是一门关于目标构筑的学科,是一种研究如何激励更多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学问,同时也注重研究如何使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化不对追逐目标的努力造成负面影响。”

西方的亚当斯密对社会的运行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引入看不见的手,遵从市场规律并利用之,企图以此激发社会的劳动参与和生产进步。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经济的运行并非单纯仅靠市场变动或政府管控就得以通畅运行,而社会的运行也并非仅靠金融的博弈就得以高枕无忧。回望中国发展之路,我们不禁对诸多历史产生好奇: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是如何带领经济昂扬鹏飞?转移支付的大幅实施体现了金融与社会的何种关系?房价市场的高涨现象背后有何作用机制?

在罗伯特希勒这本西方人撰写的书籍中,我却窥见了许多值得东方借鉴的解决思路。以最近我常思考的贵州经济发展为例,在看完全书后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贵州省和我的家乡云南省、广西省在过去长期同样处于落后地位,与云南相比它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与广西相比它没有广阔的农业发展空间和临海出口的地理优势,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却走出来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当我们提及贵州,最突出的印象就是“茅台”。全省4.9万的人居GDP在全国居于后部,而茅台产地的仁怀却以22.9万的突出数据傲视群雄,让许多人不得不感叹贵州的发展确实离不开茅台“酱香科技”的加持。“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成了贵州人哭笑不得的自嘲,却也是贵州难以逾越的发展困境。特殊的卡斯特地貌限制农业的发展、矿产资源的稀缺限制工业等产业的聚集、地理位置的局限导致难以探索一套有效的经济模式。

近年来,贵州利用国家宏观经济向内需型转变的趋势,大力发展基础交通,利用地貌环境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人文发展具有特色的旅游业。政府在这一发展时期中,利用地方债务的宽松期,疯狂举债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惊人的贵州速度,拉动了投资、创造了就业,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产生了极大的实质性改变。

然而,这样的超前发展模式也并非一本万利。当借贷发展的模式太过激进,而忽视借贷数额是否合理、资金配置领域是否合适、配套设施跟进是否及时,一旦遇到宏观经济环境的突变,就容易造成后脚赶不上前脚的尴尬境地,进而造成高额的贷款无法及时还清,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而借出的地方债务大量积压,造成资金链断裂,债台高筑,造成收益和融资的错配,地方发展就会陷入前景一片光明,账户一片贫瘠的尴尬境地。和贵州一样,全国许多省份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区域产业羸弱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的需要,只得依靠东部省份大量的转移支付维系开支。贵州政府借贷发展的探索为其他省份提供了生动鲜明的参考,然而我们更应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我们的金融体系,实现资金等资源的更有效配置,帮助更多不发达地区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带动地区发展以期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如何优化我们的金融制度,有效减少或避免地方债台高筑无力偿还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