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认识偏见
随笔 | 认识偏见
Prong本文是我的选修课结课演讲稿,有感而作,记于此处
“如果你有梦想,而又不为梦主宰;
如果你有神思,而又不走火入魔。”
——《如果》
最近世界杯大热,我相信大家可能也听过这样的话:买球买冷门,豪车开进门。足球反着买,别墅靠大海。偶尔买平局,开上布加迪。冷门下重注,超越拆迁户。买球买强队,天台去排队。买最稳的球,跳最高的楼。当然这些段子呢权当调侃。
我本人对足球不是特别有天赋,唱跳Rap可能更没天赋,我还是更中意篮球。有人就跟我说,打篮球除了像我们蔡徐坤一样的走抽象意识流派,个子不够能打什么篮球呢?有的时候打完比赛,不免的让我自己也有所怀疑:尽管我明白这样的评论在某些角度上确实是对人的偏见,可是其中也确实指出了某些真实情况,这样一来我做这些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我想起了另一个时刻。我来自祖国一个边远的边疆小城。尽管那儿的条件确实算不上发达,可是与我家的某些亲戚他们所在的农村相比,确实条件是要优越一些。很羞愧地告诉大家,在我小时候,我最不喜欢的就是看见我的农村亲戚来我的家里城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陌生。那时的我就会开始想着:他们怎么那么笨呢?他们怎么这么落后呢?初中的时候,看到学校里的同学们抓耳挠腮地努力用功,课后甚至还要去上补习班,但最后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的名字依旧排在他们前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傲慢自大,虚荣的状态,充斥着我的内心,而我却并不自知。直到后来,进了南理工之后,当我的同学们看见我惊奇的发现宿舍洗澡的热水要扫码、看见我在小卖部买东西拿出来的那堆纸币,脸上的神态猛的一下让我想起了当初我对我其他同学、对我的乡下亲戚们说过的话:这不是很简单吗?怎么那么笨呢?
这时我才意识到,长久以来的这种优越感,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曝光下,暴露出我的浅薄。但问题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浅薄,都以无知当作有知,以懂一点皮毛来当做深刻。一个人越是想摆脱虚荣,就越是会陷入虚荣的漩涡中。有的时候你会觉得,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你应该拥有的。你会在狂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尤其当你不小心被命运拖到聚光灯下的时候,你更是有一些陶醉,更是难免会有一些失控的时刻,陷入虚荣不可自拔。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是所有人生和事业的起点。但是问题在于,人其实很难认识自己。无论是你在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的时候,还是在灰心奢望、从容满面的时候,人都很难认识你自己。相信可能有很多爱打篮球男同学都和我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经历:小学想着自己能进NBA,到了初中觉得以后勉强打个CBA也不错。上了高中才发现,人生是要通过高考来改变的。
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于是承认的逻辑是有限的,承认你的理性是有限的、承认你的阅读是有限的,承认你整个人就是在偏见之中,你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慢慢的到了面临身边亲人遭遇疾病折磨之时,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的力量真的是太有限了。人要接受事与愿违,我们太有限了。我们只能做我们觉得是对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人生不是正比例函数,在跑的时候可能慢慢的因为负斜率,让人偏离了最初的目标,这是人的有限性。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不要对自己所投入的事情、所看重的事情抱有不加边际的幻想和热情。
当然,有人说,在不断地承认自己的有限性的这种言语方式,他是不是也是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当你在未来某天面对事与愿违时,你说我已经意识到这种事与愿违,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这可能确实是我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我始终相信,我们不可能追求到绝对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绝对上追求不到,而退向相对主义。我们依然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有瑕疵的善。至少我现在觉得,我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至于这种意义最后是不是会导致意义的消解、导致意义的降低,我确实不知道。人生本就如戏,戏就如人生,谁能知道明天会拿到什么样的剧本?每天过好、每天做好该做的事情,拿到哪个剧本,便按照你内心中最想要的、最真诚的方式,去演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好当下,就是一种人生的最大幸福。我们登上了不是我们选择的舞台,出演的不是我们选择的剧本,我们只能演好。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所以要“不求结果,但求无愧于心的致良知”。
走出我们的偏见,我们要接受普遍性、我们要接受多样性,很多时候有人说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在脑海中能够同时存在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而一个不成熟的标志,是脑海中总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所以我们要从似是而非的独断去接受那种似是而非的可能性。
如今面对各种时事政治大家会看到各方意见水火交锋、你死我活。承认自己的肤浅,走出偏见,地域的偏见,走出时代的偏见。人的价值不来源于外界的否定,也不来源于自我的评价,而是我们本身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智商高低。你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每一个人都能完成其独特独有的价值,